宜春市发展富硒油茶产业的思考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油茶(Camellia oleiferaAbel)是山茶科(Theaceae)山茶属(Camellia)植物,是我国重要的的木本油料树种,茶油营养丰富,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%以上,有“东方橄榄油”、“长寿油”等美誉[1-3]。
油茶(Camellia oleiferaAbel)是山茶科(Theaceae)山茶属(Camellia)植物,是我国重要的的木本油料树种,茶油营养丰富,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%以上,有“东方橄榄油”、“长寿油”等美誉[1-3]。硒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,被誉为“生命的奇效元素”,当硒摄入量不足,就会造成相应的免疫力低下[4-5]。
硒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均匀,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地区硒元素缺乏,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存在缺硒的情况[6-7],因此,充分利用已有的硒资源,大力开发富硒食品,是解决因地域性硒分布不均匀带来人体缺硒风险的重要举措。
宜春市位于江西省的西北部,土壤硒资源丰富、分布面积广,数据统计显示,宜春市范围内富硒和潜在富硒的土壤面积达1545万亩,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5%左右[8]。我国富硒土壤资源稀少,而宜春地区有着广阔的天然富硒土地,对于发展富硒食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江西是油茶的主要种植区,宜春市油茶林地面积位居全省首位,作为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建设的重点区域,宜春市油茶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,追求健康品质的生活理念已成为当前的一种趋势,营养健康的茶油也将受到越来越人的关注。茶油是一种优质的植物油,人体容易吸收消化,若能将微量元素硒赋予到茶油中,借助茶油极易为人体吸收利用的性质,通过每天的饮食即可满足广大缺硒人群对硒的需求[9]。因此,本文通过分析宜春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,结合宜春地区土壤富硒的优势,借鉴已有富硒农产品的发展经验,充分考虑发展富硒油茶产业可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,提出了宜春地区发展富硒油茶产业的一些思考建议。
1 宜春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
宜春素有“油茶之乡”的美誉,拥有丰富的油茶资源,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油茶生长。近几年来,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的发展,2014 年12月26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》正式实施[10],这是国家层面上对木本油料产业首次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划部署。宜春市委、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为推进本市油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,率先成立了市油茶局,并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保障油茶产业的稳步前进。在各级部门领导及基层群众的努力下,全市10个县市区中,有8个被列入国家油茶项目,种植面积在6666.67 hm2以上的有7个,已建成1个全国油茶科技示范基地,2个国家油茶重点企业。截至2016年的数据统计,全市油茶林总面积为17.2万hm2,占全省的油茶林总面积的18%,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19.3%。2016年全市油茶产业总产值为41.6 亿元,比2015年增长35.6%,并且成功的注册了“好口福”、“天玉”、“金世本香”、“润心”等多个油茶品牌[11-12]。
当前,宜春市油茶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,基地规模小,管理水平粗放,加之人工成本逐年上升,年轻人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沿海城市发展,劳动力缺乏,很多油茶林地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。由于受到土地流转困难等诸多问题,油茶规模化、集约化生产难以形成。油茶种植初期投入大,一般需要5-8年才能投产,短期不能看到收益,影响了一些种植户的积极性。茶油生产加工主要以分散化的小作坊为主,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,导致茶油品质不高,资源浪费等问题。油茶的主要产品仍然停留在食用油阶段,精加工产品缺乏,未能充分发掘茶油的潜在价值。
2 宜春市富硒土壤的概况
我国硒资源缺乏,根据《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(2015年)》显示,在受调查的耕地面积中,富硒土壤面积为3.75%,我国绝大多数耕地均存在缺硒的状况[13]。而江西宜春,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天然富硒区域之一,宜春市已探明的富硒土壤有308万亩,其中袁州90万亩、高安85万亩、丰城78万亩、樟树30万亩、明月山景区25万亩,富硒地区硒含量稳定在/kg[14]。宜春市国土总面积为2804万亩,其中富硒及潜在富硒耕地土壤面积为544万亩,富硒及潜在富硒林地土壤面积为642万亩,富硒及潜在富硒草荒地土壤面积为359万亩,富硒及潜在富硒土壤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5.1%,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为富硒及潜在富硒土壤,绝大多数土壤符合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土壤环境质量要求[15],全市已开发利用的富硒基地面积为27.5 万亩,占总富硒土壤面积的比例不足10%,还有大量的富硒土壤资源待开发利用,对于发展富硒农业、生态农业具备无限潜力。
3 宜春市富硒农产品发展现状 文章来源:《土壤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trxbzz.cn/qikandaodu/2021/0119/591.html 上一篇:论农产品优化和推广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
下一篇:植物修复土壤石油污染的研究进展